保护与传承——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2015业务科研成果汇报会27日纪要
保护与传承——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2015业务科研成果汇报会27日纪要
发布人: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2015年度业务科研成果汇报会于2016年1月27日上午8点30分开幕。袁东山研究员首先作了《范家堰遗址考古发现》的汇报,他介绍通过本年度的发掘,基本廓清了遗址的布局结构,衙署主要由东部的前、中、后三进院落及西部水池亭榭等景观建筑构成,坐北朝南,依山构筑。据发掘调查、历史文献初步判断为宋元衙署遗址,与合州徙治钓鱼城密切相关,很可能是州治衙署或戎司驻所。遗址整体布局错落有致,设计科学合理,是目前已发现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宋元衙署遗址,对古代山地城市布局、地方衙署制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孙治刚作了《金城汤池——重庆古城墙遗址》的报告,他介绍通过年度考古工作,探明古城墙的现存长度、保存状况、时代内涵等信息,完成现状评估和价值评估,为重庆古城墙遗址的保护规划、展示利用提供基础和初步建议,并为进一步廓清古城布局与结构,深入探讨重庆古城筑城技术、城垣变迁、修葺沿革等问题打下基础。

接下来蔡亚林对渝中区朝天门城墙遗址考古发现与收获作了汇报。

 周勇在《巫山早阳新城西汉——唐代墓群考古发现》的汇报中着重谈到了位于巫山早阳旅游新城(江东组团)建设工程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发现——大坟园墓群和黄膏泥墓群。他通过进一步研究认为大坟园墓群土(岩)坑墓葬排列有序,相互有打破关系,形状有宽坑、窄坑之分,墓室有生土二层台、壁龛等之别,能否侧面反映了当时巫山地区族群混杂,属于公共墓地;黄膏泥墓群M1、M2几乎处于一条中轴线,朝向完全相反,何解;M5墓道端集中分布三座小型土坑墓(M4、M6、M7),又与M5有打破关系,整体排列有序,规划埋葬,属于家族墓地。

 

 肖碧瑞作了《涪州印记——涪陵古坟坝2号墓初步研究》的报告。作为三峡水库消落区年度项目,2015年7月,我院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其年代为东汉晚期前后,下限可至六朝时期。肖碧瑞通过对墓葬形制、墓葬装饰和出土器物的分析对墓主人身份进行了探讨。

 

 在《改良、革新与蜕变:四川盆地制盐技术的近代化历程--以重庆郁山盐厂遗址为中心》汇报中,牛英彬提出了四川盆地制盐技术近代化的历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以引入蒸汽动力为特点的改良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30年代)、以使用枝条架、平锅、塔炉灶为特点的革新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和以真空制盐为特点的蜕变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今),并对各个阶段的历史背景和技术特征进行了着重分析。

 肖冠兰在《中国古典建筑与传统乡土建筑》中对中国建筑史的两条文化脉络进行了梳理,她认为一个是“古典”建筑——即以官式建筑为代表的木构建筑体系,有高超的木构技术和完善的范式,是中国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精华集成和最高成就,是“王”与“神”的建筑;一个是“乡土”建筑——即以民间建筑为代表的传统建筑体系,有丰富多彩的表情与地区差异,是生动的“人”的建筑,和“人”共呼吸同命运的生活载体,要了解中国的建筑历史,必须了解古典的中国与乡土的中国才完整。

 

 白九江研究员在题为《寻微探幽——解读北碚南宋杨元甲墓》的汇报中对2013年于重庆市北碚区澄江镇澄江村发现的南宋杨元甲夫妇合葬墓作了精彩解读。墓内出土了少量随葬品和墓志,另有包括墓志铭、楞严咒、敕告文等在内的一批题刻。墓志揭示了杨元甲生平,对研究南宋川陕地区宋金对峙历史背景下的政治斗争、职官制度、荐举制度、财赋政策有一定的意义。题刻中的地名有助于我们了解宋代合州的地理情况与古今地名变化。墓中有关佛、道二教的葬术题刻,应为民间镇墓习俗的遗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宗教在民间的发展情况及其与世俗社会的关系。

 

在《丰都林口墓地M2的再认识》的汇报中,徐鹰对该墓葬的出土文物进行了分析,结合时代背景,着重讨论了东汉晚期三峡地区墓葬中体现的文化面貌和精神信仰。

陈锐在《院藏汉砚的几点思考》中,对院藏汉砚分型分期,并对其功用进行了分析,并对出土器物的命名问题作了探讨,认为考古出土器物定名多依赖于对其功能的判断,往往有一器多用现象。准确的判断器物功能,必须根据原始出土情境。考古出土物均为新资料,新资料自有其新价值,只有对已有资料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方能给予新资料准确的定位。

黄悦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瓷器修复材料工具的筛选与改进》的汇报中总结了我院瓷器修复技术的实践探索,瓷器“精修”技术正迈出坚实的步伐。她在报告中具体介绍了瓷器修复材料的改进,认为我们不能否认传统修复技术在文物修复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也不能忽视材料和工具在修复中的巨大作用。恰当的材料和工具再配合正确的使用方法,将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杨鹏强在《关于明代李文进夫妇合葬墓内的七星板》中充分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研究,旁征博引,仔细推敲,认为七星板是古老的北斗信仰的一种反映,是道教“卧斗存思”术的演化,其在棺材中的作用是带领亡魂升天入斗极。七星板多出土在级别较高的墓葬,反映了明朝统治者对北斗信仰的推崇和垄断。

白莹作了《白帝城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报告,着重介绍了该项目规划研究和规划成果。该项目是重庆三峡库区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大遗址保护扶持项目。按照重庆市文物局的任务要求,白帝城大遗址将建设申报国家遗址公园,成为重庆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纳米材料在文物再修复中的应用》的报告中,贾一鸣通过实践分析认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组装形成的纳米材料对B72有很好的去除能力,具有可降解,无毒,对金属离子不敏感的性质,并对合成新型适应各种材质的纳米材料和智能纳米材料在文物修复保护中应用探索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