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接到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为《铮铮铁证——绵阳市博物馆馆藏铁器保护与修复》作序的嘱托时,惶恐不安。本人的研究领域与保护修复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思前想后,存在的关联除了同为西南考古的根基之外,恐怕就是我们都在努力为铁质文物的保护而奔走呼吁。
铁器是人类社会继青铜冶铸技术后的一项伟大发明。中国早在商代就开始利用陨铁,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大体在商末周初,中国就开始了人工铁的使用,春秋时期,中国独自开发出生铁冶炼技术,自此以后,世界形成了块炼铁(固态)、生铁(液态)冶炼两大技术分野。战国中晚期后,中国逐渐形成了完善的铁工业体系,铁器在生产、生活领域逐渐得到推广普及。生铁冶炼是中国古代具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创新,铁器的广泛使用是中国封建社会持续繁荣的生产力基础,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铁器器形简单,又没有铜器瑰丽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因此社会和学界对铁器的关注度明显逊于铜器。正是因为长期以来对铁器的忽视,导致铁器的保护严重滞后,许多铁器文物悄无声息地消失于历史的岁月中。
诚然,在国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物活起来”的战略指引下,铁质文物的保护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由于铁的金属活泼顺序要高于其他无机质地材质,铁质文物的锈蚀情况就要严重于同期的其他金属文物类型,是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重点、难点之一。特别是出土的铁质文物,在受到埋藏环境长时间侵蚀之后,极易因外界环境的改变而继续腐蚀恶化甚至完全矿化解体,导致其反映的历史信息和考古痕迹泯灭,因此实施以合适的修复手段来保护其价值、并挖掘更多的信息便于展示和利用,成为近些年来铁质文物工作的目标。
本书是“绵阳市博物馆馆藏铁器保护修复”项目顺利完成所结出的出色成果,其中所涉及的铁质文物皆为绵阳博物馆馆藏的出土文物,得益于馆领导对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特别委托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制专项方案,并通过了四川省文物局审议批复予以执行。在实施之前,馆方对哪个机构可以胜任如此重要的项目其实是没有底的,机缘巧合咨询到本人时,本人推荐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不经意间促成了几方满意的结果。因为通过三峡水利枢纽库区抢救性考古发掘的历练,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将传统青铜器修复技术与出土糟朽铁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结合起来,开展了大量出土铁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并随着科技力量的加入,有力保障了保护修复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但对于馆方而言,初次合作并未有十足的信心,因此还是将整个项目一分为二,先行委托37件器物的保护修复实施,见效果后方才考虑后续事宜。而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也不负众望地顺利完成了第一批保护修复任务,还在具体实施中大量开展科研工作,获得了验收专家的认可。因此馆方放心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竞标中标后完成后续工作。
就本书的篇章结构而言,项目综述言简意赅地介绍了工作项目的缘起和最终效果评判;而项目概况则是通过绵阳文物资源风貌、博物馆概况及文物来源和环境调查等方面充分展示了绵阳文物保存的地域优势;通过第3章的检测分析对铁质文物的病害程度进行进一步确认,不但开展锈蚀分析研究,还开展了透射检测,特别是首次采用断层扫描技术从宏观角度揭示出了内部结构的信息;第4章铁质文物保护修复实施着重介绍开展保护修复的实施流程,并分类阐释的具体修复方法、步骤进行了说明。在完成以上工作之余,重庆市文物遗产研究院还在实施过程中开展了新工艺、新方法的探索研究,充分显示出保护修复专业团队研究性保护的优越性。
另外,我与本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叶琳最早是在2006年重庆酉阳清源遗址相识,他工作之初就致力于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工作,十多年工作以来,在保护修复方面有着自己的执行逻辑和目标追求,也是这个项目圆满完成、该项成果以付梓的保障。
本书的内容或许已经不是铁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内的最新技术,甚至未必是最成功的案例,但是对于西南地区的铁质文物保护而言,该项成果确是做到了一种能力展示,既有助于促进铁质文物保护的经验交流,也有利于推进铁质文物保护的开展和保护技术的提升。同时,也借此希望有更多高水平的保护修复成果以著作的形式出版,为文物保护行业的发展提供成果借鉴和参考。
作者简介:李映福,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