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山,即现在重庆南山一部分,属华蓥山一脉,与重庆母城所在地渝中半岛隔江相望。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禹娶於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虽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说,但也足见涂山拥有非常古老的历史记忆。涂山清幽,风景怡人,古刹道观众多,历来为文人墨客所讴歌,所谓“野径行无伴,僧房宿有期。涂山来去熟,唯是马蹄知。”如今的南山,既是重庆主城的肺叶,也是“网红”重庆的旅游必去“打卡地”。
重庆涂山
1937年,抗战军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为将位于广阳岛上的军用机场与海棠溪码头连接起来,国民政府修建海广公路(海棠溪至广阳岛)。1938年,美国传教士、汉学家、中国华西协和大学古物博物馆(今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先生来渝,听闻海广公路施工过程中发现大量瓷片,于是前往涂山附近的今南岸区黄桷垭街道一带,采集到一些黑釉瓷片,因判断其形制、釉色与宋代福建建窑相近,于是将它称之为“重庆的建窑遗址”。葛维汉在1938年《华西边缘研究学会杂志》中发表的《四川重庆的建窑遗址》一文提到:“这些瓷片由一种陶土烧制而成,间或含有其他成分。这种釉色由黑到红不断变化产生的美丽纹饰非常难得,只能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偶然获得。”新中国成立后,文物考古工作者陆续在重庆南岸黄桷垭,巴南清溪、巴南姜家场,荣昌磁窑里,合川炉堆子,涪陵蔺市等地发现烧制黑釉瓷器的窑场。因以重庆涂山黄桷垭为中心分布的黑釉瓷窑场具有独特性,且规模为重庆境内发现之最,又因其最早发现于涂山,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重庆博物馆董其祥先生将其定名为“涂山窑”。
1982年2~4月,重庆市博物馆对王庄、涂山湖、航灯厂、小湾4个窑场进行试掘,发掘面积270余平方米,揭露2座窑炉,采集了大量文物标本,首次为窑址断代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1983年3~4月,对小湾、三块田窑址进行试掘,发掘面积220余平方米;1985~1986年,对小湾遗址进行了发掘,面积共计675平方米,出土大量文物标本,并首次对涂山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于2003年4月对酱园窑址进行系统考古发掘,发掘面积705平方米,揭露17座窑炉;2004年4月再次对小湾窑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这两次发掘发现了规模较大的窑炉群及保存较好的作坊,出土了大量文物标本,为我们研究涂山窑窑炉型制演变及烧制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可贵的材料。
小湾窑址发掘现场
酱园窑址发掘现场
酱园窑址 瓶 | 宋
酱园窑址 玳瑁纹盏 | 宋
酱园窑址 盏 | 宋
酱园窑址 兔毫纹盏 | 宋
酱园窑址 鹧鸪斑纹盏 | 宋
巴南清溪、南岸黄桷垭、荣昌安富磁窑里以及合川盐井等涂山窑窑场的考古发现表明,前三处窑场均以烧制黑釉瓷为主,产品结构丰富,且兼烧白釉瓷,白釉瓷烧制规模小,持续时间不长,烧造时间主要为南宋时期。合川盐井窑场烧造的瓷器以白瓷为主,约占五分之四,黑釉瓷仅占五分之一,产品结构单一,烧造时间为北宋中晚期。
2013年10~11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位于铜梁县南城街道黄门村6社的黄门窑址进行了试掘,揭露1座窑炉,该窑址也为黑、白釉瓷混烧,而白釉瓷略多于黑釉瓷,产品结构较为丰富,黑釉瓷所占比重有所增加,出土器物以碗、碟为主,造型简单,其中以碗为大宗。烧造时间应较清溪、黄桷垭、磁窑里等三处窑场早,而较合川盐井窑场略晚,为北宋晚期至南宋初。
黄门窑址位置示意图
黄门窑址 窑炉
黄门窑址 酱釉碗 | 宋代
黄门窑址 黑釉盏 | 宋代
黄门窑址 酱釉香炉 | 宋代
黄门窑址 白釉奁 | 宋代
瓷器的魅力在于它的发展代表着古代生产力的进步和创新,代表着中国古人对审美情趣的追求。这是一种从陶器到瓷器、从混沌到悦己的摆脱,代表着一种对文化遵从的高雅情操。宋代瓷器达到了我国瓷器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一方面,瓷器开始具有了宫廷特征,汝、官、哥、钧、定这五大官窑形成;另一方面,民窑体系逐渐发展和繁荣,北方有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定窑,南方有饶州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这八大民窑体系各具特色,也更加务实,更加接近社会和老百姓的普遍审美情操。福建建窑黑釉系瓷器便是宋代民窑的典型代表,它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是黑釉的茶盏,这和当时社会的饮茶风气习惯分不开。
茶汤“茶白盏黑”
宋徽宗《大观茶论》记载:“盏色贵在青黑、玉豪条达者为上。”蔡襄《茶录》记载了宋代斗茶之风与建窑黑瓷茶盏的密切关系:“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所谓斗茶,一斗汤色,二斗水痕,具体方法是将茶饼放入茶盏之中,用沸水冲泡,通过观察水沫的颜色、厚度等来衡量胜负,茶白盏黑,黑釉瓷茶盏便于观察水沫颜色,自然是斗茶之必备品,因此在整个社会流传开来。涂山窑便应运而生。重庆涂山窑烧造黑釉瓷器,与建窑瓷器具有共性,器物以碗、盏、盘、碟为大宗,釉色以漆黑、褐黑为主,纹饰为鹧鸪、兔毫等窑变纹为主。因建窑时代起于晚唐五代时期,在黑釉瓷系的烧造中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产品最为上乘,影响最大,故普遍认为涂山窑等南方黑釉瓷窑是受建窑影响,属于建窑系的分支。北宋时中国因北方战乱,金兵入侵,制瓷业中心逐渐从北方南移,大批北方的制瓷工匠南下带来了宝贵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为涂山窑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使得涂山窑从烧造之日起起点就比较高,这点可以从涂山窑发现的窑炉结构的合理性和产品稳定性上得到印证。涂山窑所在的黄桷垭地区不仅原材料瓷土、燃料煤炭和水资源丰富,而且古代交通发达,东南向有古川黔道,向西可顺坡而下抵达龙门浩、海棠溪等长江货运码头,便宜的水陆交通条件为涂山窑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方便,靠近集镇又适合产品销售。涂山窑具备了制瓷工业所需条件,因此在北宋末南宋初得以迅速崛起,至南宋中晚期发展至顶峰,其后因宋元战争而逐渐衰落。
涂山窑是重庆不可多得文化遗产瑰宝。如今,很难去想象当年涂山窑顶峰时期的烧造盛况,涂山窑所产黑釉瓷器古朴厚重,大巧若拙,带有兔毫纹、鹧鸪纹、油滴、玳瑁等纹饰,这些纹饰即为“曜变”。“曜变”黑釉瓷器极其珍贵。当前,涂山窑作为重庆历史文化记忆正被逐渐寻回,古老的涂山窑瓷器正走出历史,焕发新的生机。
(林必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