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马氏土司探源——古城坝遗址的考古收获
石柱马氏土司探源——古城坝遗址的考古收获
发布人:重庆考古  

“土司制度,是我国封建王朝在统一的领土内的某些地区,即主要是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处,采取一些有别于汉族地区的措施,进行统治的一种制度。”土司制度源远流长,始于秦汉时期的羁縻制度,经过唐以来的发展,至宋代出现土司制度的雏形,在元代正式形成,在明代至清代初年达到鼎盛,在清代雍正时期改土归流之后,逐渐衰落。

 

一、石柱土司

《明史》记:“石砫,以石潼关、砫蒲关而得名。后周置施州。唐改青江郡。宋末,置石砫安抚司。元改石砫军民府,寻仍为安抚司。……明洪武八年改石砫安抚司为宣抚司,隶重庆府。”《清史稿》载:“明洪武初加封宣抚使,崇祯时,……(马)祥麟亦加封宣慰使。顺治十六年,祥麟子万年归附,仍授宣慰使职。……乾隆二十五年设石砫直隶厅,改土宣慰使为土通判世职,不理民事。”

据文献记载,石柱土司始于南宋末年,一直延续到清代改土归流之时,曾是渝东南、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土司势力。数百年的传承为石柱留存下了丰富的土司文化遗产,有屹立于万寿山上的古城寨——万寿寨,有沉寂在回龙山的古墓葬——秦良玉陵园,有集儒释道于一体的古寺庙——三教寺等,它们均与石柱马氏土司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位于悦崃河边的古城坝遗址,则被认为是石柱马氏土司的源起之所,对其历史渊源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 古城坝遗址正射影像

 

古城坝位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北部的悦崃镇,悦崃河似新月般环绕而过,穿行于群山之间。《石柱县志》记载:“马定虎奉诏入川,征服当地土著,受封石砫安抚使,在南宾县水车坝,设立军事机构石砫安抚司,节制九溪十八峒。”《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概况》记载:“马定虎征‘五溪蛮’有功,分南宾县地置石柱安抚使,以节制‘九溪十八峒’。安抚使设司于水车坝。”可见,南宋初期,马定虎因军功而受封为石柱安抚使,并在水车坝设立安抚司治所,水车坝即今天悦崃镇的古城坝,马氏土司便在这里开启了对石柱地区绵延数百年的土司世袭管理。

 

二、考古发现

 

▲ 遗址区地貌

 

为了深入了解古城坝遗址的文化面貌,探寻石柱马氏土司的历史沿革,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于2016年对古城坝遗址开展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勘探和试掘工作,对古城坝遗址的文物保存和分布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调查显示,在这个核心区域不足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石砫宣抚司遗址、马氏宗祠遗址、“马氏源流碑记”碑刻、马氏族人墓葬、练兵场、兵营、粮仓等诸多遗迹和遗物。通过考古勘探和试掘,发现道路、房址、灰坑、灰沟、水池等遗迹,出土了瓷、陶、铁、铜等多种器物。

 

▲ 试掘清理的大型房址

 

▲ 古城坝石砫宣抚司遗址

 

▲ 马氏宗祠遗址

 

▲ “马氏源流碑记”碑刻

 

在对古城坝遗址文物分布状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可以判断遗址的整体文化面貌。古城坝遗址文物遗存数量较多,种类丰富,反映了整个古城坝遗址的生产生活面貌。文物的时代涉及宋代、明清及民国时期,现存遗迹的主体为明清时期,遗迹类型丰富,涉及行政、军事、居住、交通、祭祀等诸多方面,反映了古城坝遗址的整体性和土司文化的延续性。

▲ 出土青花瓷一

 

▲ 出土青花瓷二

 

通过对现存遗迹分布状况的分析,认识到了古城坝遗址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分区。古城坝遗址所处区域大致呈长方形,东北高,西南低。建筑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较高的平地上,该区域分布有衙署、粮仓、兵营以及祠堂遗址等公共建筑群。在西南部地势较低的漆树塝前方,靠近悦崃河的平地上原为练兵场,地势平坦,面积广阔。普通居民区则比较分散,分布于古城坝遗址周边较狭长的区域,如众星拱月般将核心区包围。这些建筑之间通过两条主要道路进行联系,一条在古城坝遗址西北边,从衙署遗址出发,沿着悦崃河往西走,跨过悦崃河可以通往鱼池、西沱等地,到达长江沿岸;另一条位于古城坝遗址南侧,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方向跨过悦崍河通往黄水镇、湖北等地,西南方向顺着悦崃河的方向可以到达石柱县城。衙署前方一条较短的道路则将这两条主要道路连接起来,共同构成了古城坝遗址的主要交通路网。

 

三、历史认识

 

无论是考古工作的成果,还是历史文献的记载,都明确的反映了一个现象——古城坝遗址具有军事属性和军事战略地位。

《蜀中广记》卷三七:“《渝州志》云,宋景定中蛮酋大虫马什用同向师壁大败蒙古兵,继平九溪峒夷。……授石柱安抚大使,世守其土。”此外,《石砫厅志》《补辑石砫厅新志》《四川通志》《四川总志》《读史方舆记要》《天下郡国利病书》《大清一统志》《蜀水经》等诸多文献均有相关记载,明确石柱土司起源的契机就是马氏平定位于今重庆与湖北交界处的“九溪洞夷”,继而设立石柱安抚司,镇守石柱。

历史上,“石砫为川省东南极边,南连酉阳,东接施南,皆胜国土司地”,石柱土司的势力范围东边与湖北地区的施南土司相接,南边与酉阳土司相邻,而且紧靠长江,是控制湖北地区通往重庆、成都的水路两道的重要区域。从地理环境来看,石柱县处于武陵山区西侧边缘地带,四川盆地东侧边缘地带,是两个大区域、甚至两个不同文化圈相接的地方;从行政区域来看,石柱县位于重庆与湖北交界处,历史上是连接川渝地区与湖北地区的一条重要陆路通道。因此,石柱县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作用。

石柱所处的武陵山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的重要区域,是土司势力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从早期的羁縻政策到后来的土司制度,历代王朝在该区域不断地进行经营和控制。《天下郡国利病书》引《经略志》云:“重夔二府所辖播酉石砫等土司,及黔江、武陵、彭水、忠、涪、建始、奉节、巫山、云、万等十州县,皆称关徼,与湖广施州卫所辖散毛、施南、唐崖、忠路、忠建、忠孝、容美等土司之地,鸡鸣相闻,犬牙交制。”在这种复杂的势力关系之间,石柱土司与周边土司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既有合作,又有争斗。如《天下郡国利病书》所引的《土夷考》记载:“施州忠路安抚司,本石砫马氏姻戚,因争边界,构杀不朽。”

石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所面临的复杂的地方势力,而具有了重要的战略地位,凸显了石柱马氏土司的军事属性。自马氏土司设立之时起,就一直承担着维护中央王朝和马氏势力的军事重任。这一点可以从马氏土司因平定“九溪洞夷”而将治所始设于古城坝的做法也可以反映出来。

古城坝遗址往西南可通往今石柱县城,即历史上的南宾县;往北可通向长江边的西沱码头,与忠县隔江相望;往东可通过黄水等地到达湖北地区。作为石柱马氏土司治所的始设之地,古城坝遗址所处区域正是扼守其东部地区,防范诸如九溪洞蛮等土司势力进攻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镇压这些地方势力反叛的前沿阵地。这种军事作用是南宋时期石柱马氏土司设置的直接原因,也是石柱马氏土司将治所设于古城坝的初始原因。据“马氏源流碑记”记载,明代初年,马氏土司将治所搬迁至今石柱县城。直至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因为古城坝“接壤溪洞,密迩南蛮”这种军事上的考量,重新开发古城坝,以防守溪蛮东出、屏藩宗室,达到保卫石柱马氏土司的目的。

 

 

参考资料

1.吴永章:《中国土司制度渊源与发展史》导言,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

2.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十二《列传第二百·四川土司二·石砫宣抚司》,中华书局,1974年,第8059页。

3.四川黔江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川东南少数民族史料辑》,四川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45页。

4.石柱县志编纂委员会:《石柱县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8、37页。

5.何服生:《石柱土司史料辑录·石柱土司沿革》,四川省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印刷厂,1994年,第6页。

6.何服生:《石柱土司史料辑录·石柱土司沿革》,四川省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印刷厂,1994年,第5页。

7.石柱古代地方文献整理课题组:《石砫厅志(点校)》·乾隆《石砫厅志》道光《补辑石砫厅新志》,2009年,重庆市欣荣铭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8.四川黔江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川东南少数民族史料辑》,四川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110页。

9.四川黔江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川东南少数民族史料辑》,四川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110页。

 

文稿:杨鹏强